News information

资讯媒体

美产电动汽车离不开中国电池

2025-08-29 14:08:18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一则报道引发行业关注:即便面临高额进口关税,通用汽车仍决定从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采购电池,以支持其电动车型的生产。这一安排将持续至其与韩国LG新能源合资建设的美国本土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投产。无独有偶,宝马集团也计划在美国市场采用进口自中国的动力电池,为其本地化生产的电动车型配套。

 

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宣布了一项被称为“电动汽车T型车”的战略计划,旨在推出多款经济型电动车型。该计划的核心支撑,是福特在密歇根州新建的电池工厂,该工厂将基于从宁德时代获得技术授权的磷酸铁锂电池工艺进行生产。另一方面,特斯拉也宣布其位于内华达州的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即将投产,生产设备由宁德时代供应,工厂完全由特斯拉自主运营。

 

 

▍高关税难阻中国电池进口

 

近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推动的“大而美”税改法案对清洁能源税收优惠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不仅提前终止了部分项目的补贴,还加强了对所谓“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的限制,导致许多供应链企业面临压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已实施17年的美国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将于今年9月30日正式结束。这项7500美元的补贴曾是推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它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也激励车企将产业链转移至美国本土。

 

在此政策变动背景下,尽管面临高昂的关税——综合税率最高可达80%,通用汽车仍决定从中国进口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用于新一代雪佛兰Bolt车型。该公司称这一安排为“过渡措施”,其最终目标仍是在美国本土生产低成本磷酸铁锂电池。

 

宝马也面临类似局面。其与远景动力合作在南卡罗来纳州建设的电池工厂因“政策和税收不确定性”已暂停建设。目前,宝马选择从远景动力位于中国的工厂进口46系大圆柱电池,用于装配全球电动平台车型。

 

▍多元合作模式应对政策限制

 

为规避政治风险和合规难题,美国车企正在尝试多种与中国电池企业合作的方式。

 

福特采用“技术授权”模式,由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和生产支持,福特则负责工厂所有权与运营。尽管这一安排仍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福特明确表示不会中止该电池工厂的建设。

 

特斯拉则选择直接采购宁德时代的设备,并自主运营电池生产。其内华达工厂预计初期产能为10GWh,将主要用于储能产品和部分车型。

 

这些合作模式表明,在确保符合当地政策要求的前提下,美国车企仍积极借助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供应链能力,以加速其电动化转型。

 

▍追求“平价电动”是关键动力

 

美国车企在高关税背景下仍选择与中国电池企业合作,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和成本的双重压力。

 

随着联邦税收抵免政策的退出,电动汽车售价与燃油车之间的差距再度扩大。数据显示,今年7月美国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仍比燃油车高出约7000美元。因此,推出价格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型电动车型,成为许多车企的战略重点。

 

磷酸铁锂电池因其成本较低、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成为实现“平价电动化”的重要技术路径。其生产成本较三元锂电池低约30%,且不依赖镍、钴等昂贵金属,更符合大众车型的定位需求。

 

通用汽车计划推出的新一代雪佛兰Bolt定价约为3万美元,旨在成为市场中最亲民的电动车型之一。福特也宣布将推出多款基于Universal EV平台的经济型电动车型,包括一款中型电动皮卡,预计起售价为3万美元。

 

▍磷酸铁锂正在改变行业规则

 

在补贴退坡的全球背景下,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性价比优势,正迅速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的主流选择。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规模化生产和产业链整合上的领先。

 

近年来,中国电池企业在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快充性能、低温表现等方面实现显著突破。例如宁德时代推出的神行PLUS电池,可实现1000公里续航和4C超充能力;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提升系统能量密度。此外,磷酸锰铁锂等新材料的商业化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天花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于今年7月将“电池用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纳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对高端规格的材料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行业专家指出,此举意在保护核心知识产权,维护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不影响正常的商业合作与技术交流。

 

▍结论

 

从被视作“低端选择”到成为全球电动化浪潮中的“规则改变者”,磷酸铁锂电池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实力与市场影响力。面对电动汽车平价化的迫切需求,美国主流车企依然选择依托中国电池技术推进本土化生产,体现出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现实。

 

在政策波动和贸易壁垒不断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电池企业通过技术授权、设备输出、海外建厂等多种形式持续参与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的重构,也再次证明——在产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脱钩断链”既不现实,也难以实现。

 

特别声明:内容来源 中国汽车报,包含AI辅助创作,内容仅供参考,以传递更多信息而不是盈利。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列表
联系
微信

业务咨询

顶部